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铜版纸是近10年来社会需求发展最快的纸种之一,年递增率高达18.8%。为什么铜版纸的需求发展如此之快呢?因为铜版纸是与商业发展紧密关联的品种,例如北京晚报,每天50版之后的房地产消息多数是用铜版纸印刷,这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国外多使用超级压光纸或低定量涂布纸,而没用全化学木浆原纸生产的铜版纸。因为国内没有超纸压光纸,低定量涂布纸原纸含磨木浆的也很少,这样就刺激了铜版纸的消耗大副上升。其它精美的油画、国画、商业广告印刷品,带有宣传性质的年历等的需求也成倍增加,这样就形成对铜版纸的需求长盛不衰的局面。
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才有少数厂家生产少量的铜版纸,铜版纸长期依赖进口。从1991年进口20万吨,年年大幅度的增加,到1998年突破100万吨大关,并连续4年进口量在100万吨以上。在这段时间,国内铜版纸的消费差不多完全被进口铜版纸所垄断。
到上世纪90年代,外资进入中国铜版纸市场,先后有紫兴、金东、大宇在华设铜版纸厂,此后,国内也有泉林、万豪、晨鸣等相继投产。2000年国内铜版纸产量为88万吨,2001年产量为110万吨,2002年产量预计达150万吨。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在中国就兴建了约160万吨/年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铜版纸生产能力。今后几年国内将上马的铜版纸项目大体情况是:泉林2003年底将投产20万吨的高档低克重铜版纸;大宇的15万吨高档美术铜版纸项目也已启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成现实;紫兴45万吨的铜版纸项目也正在规划中;还有金华盛的10万吨铜版纸项目,金东也有意上第三台铜版纸机。到时,国内铜版纸市场主要会被国产铜版纸占领,规范市场、有序竞争将是未来铜版纸厂家应该做的。
近几年铜版纸进口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进口量为107.2万吨,2001年降为100.1万吨;2002年由于铜版纸反倾销,进口铜版纸下降到了61.48万吨。尽管如此,铜版纸在进口的纸种中其量仍处于前五名。可见铜版纸在国内仍然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其跟经济的发展紧密关联,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继续发展,铜版纸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多。
现在,低定量涂布纸(简称LWC纸)慢慢的变成了国内外印刷专用纸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总的来讲,这种纸的发展速度相当快,其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以1993—1995年的统计资料为例,LWC纸的增长率为8.5%,比同期内全球的其它纸种的增长率(约4%)高出1倍多。而薄膜涂布胶印纸是代表今后LWC纸的发展趋势;此外,由于邮寄费用方面的考虑,现在此种纸也向超低定量涂布发展,最近在美国就上了一台年产22万吨的超低定量涂布纸机。
我国内地LWC纸工业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从欧洲引进了几台机内涂布装置。,再加上国内自制的,合起来共有十多条生产纸,总生产能力为年量5万吨,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如今我国LWC纸已形成生产能力70—80万吨,但由于该商品市场仍处于推广扩大阶段,加上部分产品质量还不能使用户得到满足要求,因此,近两年来国内实际生产量基本维持在20万吨左右。2002年国内生产量约为25万吨左右。虽然国内LWC纸产能在70—80万吨,但许多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国外进口LWC纸大量流入中国。但是由于在2001年前海关统计的进口LWC纸只有一个税则号,结果每年进口的LWC纸只有2-3万吨。由于这个原因,国内许多有生产LWC纸能力的厂家在看到LWC纸进量如此少的情况下,以为该纸在国内市场普及开来尚需时日,因而转产其他纸种。
自2002年海关给LWC纸又加了一个“其他类LWC纸”,这样LWC纸的进口量就远超于了2001年的进口量,2002年全年就进口了60.28万吨。加上国内生产的25万吨,全国的消费量近90万吨。可见LWC纸市场是大有作为的。但是国内大多数厂家所产的LWC纸据出版印刷部门反映,一些产品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尽人意的质量上的问题,为此,提升产品质量和改善产品性能成为国内LWC纸与国外LWC纸竞争的当务之急。
今后几年,随着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LWC纸将大范围的应用于广告、杂志、商品目录、报刊插页等印刷。国内也有少造纸企业看到了LWC纸的前景,纷纷上马LWC纸项目,如2003年华泰将上20万吨LWC纸项目、山东银河纸业将上马10万吨的LWC纸项目;2004年晨鸣集团将在江西投产20万吨的LWC纸项目等。这些项目中的很大部分是采用进口设备生产高档LWC纸。
可以预料,只要在资金和技术上有了保证,国内LWC纸未来的发展是无可限量的。
胶版印刷纸主要供胶版印刷书刊、图片、插页和需要长期保存的文献、资料等。该纸采用胶版印刷方式,由于胶版印刷要使用润版液,故胶版印刷纸一定要进行施胶处理,大多数进行两面施胶,故又称双胶纸。
在“九五”前,国内还有许多书刊印刷采用凸版印刷,那种纸称之为凸板纸。但是凸版印刷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铅对环境造成污染,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的“九五”规划,到2000年,我国内地的印刷业全部推行电脑激光照排技术,铅排铅印(普通凸版印刷)将不复存在。从2000年算起,5年后凸版纸基本上被胶印书刊纸和其他纸种(如LWC纸等)所取代。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胶版印刷正在慢慢地取代凸版印刷。据统计,2000年全国的胶印印书占书刊印刷总产量(以令计算)的85.56%,而且胶印印书机占到书刊印刷机总量的67.93%,说明书刊印刷已以胶印为主,同时用67.93%的设备完成了书刊印刷总量的85.56%,说明胶印机工作效率高于凸印机。
胶版纸的产量逐步增加。据统计,2000年国内生产的胶印书刊纸共290万吨,2001年共生产胶印书刊纸300万吨,预计2005年生产胶印书刊纸360万吨。
目前在国内生产胶版印刷纸的企业众多,较大型就达10万吨,很多都是采用自制麦草浆或苇浆抄造,生产的纸属于中等档次,在质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主要是拼价格,因此竞争也较激烈。全国短年进口的胶版印刷纸主要是高档次的全木浆双胶纸,因为国外很少用草浆造纸的;国内生产高档双胶纸的企业就金东、金华盛、UPM及晨鸣等几家,而且产量都不是太大,合计不过20万吨/年,还没有进口的高档双胶纸量多;据市场反馈的情况看,高档双胶纸在市场上很畅销,常常会出现供货吃紧的现象,而且其对纸浆价格的变化较敏感,如今纸浆价格一路上扬,高档双胶纸价格也会一路上涨;此外,生产高档双胶纸所用设备比起生产高档铜版纸来说要简单得多,在设备投入方面要少得多;高档双胶纸用途广泛,各类书籍及教科书是其首选,其次可用于广告插页、产品目录、海报、计算机打印纸、信封、簿本等;与铜版纸及轻涂纸相比,虽然印刷画面与后两者相比要稍差一些,但它的重量却比后两者要轻许多,会大幅度减少邮寄费用。
随着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胶版印刷技术的推广,胶版印刷纸的需求量会慢慢的大,所以我个人觉得,胶版印刷纸还是大有作为的,尤其是高档胶版印刷纸(即全木浆双胶纸)。
近年中国新闻纸的社会产量和消费大幅度上升,但是发展空间仍较大。就新闻纸的社会消费水平而言,美国人均消费45kg,日本30kg,台湾省21.5kg,世界平均7.2kg,而我国目前只有1.5kg,发展空间仍很大。中国的新闻纸虽然种数有所减少,但每份报纸的印张数却急剧上升,2001年全国报纸的印张数已达到939亿张,用纸量已从2000年165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86万吨,到2002年消费量约195万吨。还有一个特点是彩印在快速增加,1995年彩印占总版面的1%,而2000年上升到20%;2001年全国彩报印刷量占报纸总量的30%,2002年上升到35%以上。考虑纸张克重的因素,2002年全年用新闻纸在212-218万吨,其中彩报用新闻纸占到约75万吨。2003年全国报纸的发行和印刷量预计将有10%以上的增长,彩报印刷的增长幅度预计为12-15%。另一个特点是社会商业广告大量增加。
中国新闻纸一度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引起了世界新闻纸大量进入中国。1990年进口新闻纸只有1.62万吨,到1997年已达45.3万吨。这年年底为了制止国际新闻纸的倾销,中国新闻纸厂不得不实行反货销调查,到1999年反货销获得胜利,2000年新闻纸进口即下降为21.1万吨,2001年又继续下降为15.37万吨。在此期间,中国的各大新闻纸厂为满足国内的需求,纷纷申请立项,扩大生产和开发新品种。在短短3年内生产能力就达到190万吨/年,比2001年的消费量还销多。
2002年国内新闻纸市场仍是供大于求,总体基本平衡。据有关联的资料统计,2002年国内大中型新闻纸企业排产约为201万吨。小型纸厂排产约27.7万吨,其次,由于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纸类产品的关税下降,进口新闻纸量比2001年有所上升,上升到了20万吨。由此可知,2002年市场供应新闻纸248.7万吨。据新闻出版总署对报纸发行量统计,2002年全国预计报纸的发行量为939亿对开张,考虑纸张克重的因素,全年用纸在190万-195万吨,这一个数字比西安会议提出的175万-185万吨要乐观些。
2003年国内新闻纸的的竞争将更激烈。2003年大中型纸厂生产能力在247万吨左右,小纸厂生产约45万吨,此外还将有近70万吨的优质新闻纸项目投产,预计进口仍将大于20万吨左右,即总供应量在350万吨以上。而且2003年7月新闻纸反倾销案也要到期,进口新闻纸可能会比2002年更多。对再来看一下需求量,据新闻出版总署对报纸发行统计,2003年全国报纸总发行量在1051亿对开张,考虑纸张克重因素,全年用纸量在215万-220万吨,这一个数字远低于供应量。
本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觉得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