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二层瓦楞纸板

【H+A】曾经中国线材工业摇篮如今瓦楞钢板与爬山虎摇曳生辉上钢二厂(东区)改造设计

时间: 2024-06-30 05:57:28 |   作者: 二层瓦楞纸板

  在面对上海市老工业区城市更新,快速推进“互联网+”的新时代语境下,上钢二厂作为时代发展和城市变迁的见证者,热情参加到产业转型与城市空间再生的浪潮中。在充分尊重老厂区工业风貌和建筑肌理的原则下,积极衔接城市空间,打造开放、绿色、融合现代设计的标杆性产业园区。

  宝地互联科技园是杨浦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杨浦区内环内最大体量的一片工业用地。改造前为大量闲置厂房所占据,工业功能的衰退带来了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其更新策略应与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大战略相统一,以科技展示、现代服务业、开放互动的综合性功能园区取代传统工业生产功能,强调科技厂区的空间文脉与城市互动性。

  对于城市而言,随着城市中心片区的扩张与发展,工厂作为低密度的空间属性已不适用于新时代城市空间的高密度、多效能的复合性需求,对老厂区的改造是顺势而为。创造城市特定片区自有的特性名片属性,为城区更迭带去活力与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建筑改造是实现这一目的方法。

  老厂区内的老厂房承载着过去时代的形式特征,反应着创造它们的文化社会语境的内在价值。改造这些老建筑则意味着改变一种难以挽回的记忆。因而在对老厂房翻新改造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建造时代的历史。

  本文分析是对“城区更新”主题的解读,通过回溯上钢二厂(东区)改造项目的设计思路,明确上钢二厂改造的主题与框架。在保证建筑的使用质量同时,确保城市品质和社区参与的开放性。该项目通过号召对老厂房的建筑翻新时基于城区功能转型整体设计思考,促进所属城区创新性过程的探索。

  上海第二钢铁厂的前身是亚细亚钢业株式会社黄兴路压延工场,始建于民国31 年(1942 年)2 月,地址在今黄兴路221 号,系国内第一家线材生产企业,素有“中国线材工业的摇篮”之称,于1995年8 月18 日转制为上海二钢有限公司。至1998 年,公司占地面积达27.3 万m2,拥有建筑面积18.7 万m2。①是为杨浦区内占地最大的一处工业厂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为顺应城市发展需求,自2006 年起二钢产线 年止,二钢全面停产,至此,见证了上海钢铁工业发展史和城市变迁的二钢工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②自2015 年起,适逢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上钢二厂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地处内环紧邻北横通道,交通便利。周边有五角场商圈和复旦、同济等知名高校,更享有与杨浦区长阳创谷“面对面”的浓厚科创氛围。以上要素让上钢二厂成为让低效的存量土地资源转型发展为“亩产更高的资产”的重要角色。

  杨浦老工业区作为上海近代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其内的许多工业建筑与市政设施已形成工业景观的城市历史意向,承载着上海近代工业历史的文明意向。2010 年上钢二厂生产线停产,之后,虽然对部分设备做了拆除,但存留下来的建筑构件、建筑细节仍保留了杨浦当年工业文明和场地的印记,尤其是厂房内的高大空间、屋顶凸起的天窗以及气势恢弘的牛腿柱列,无一不是历史语境下的特定记忆。

  站在这样的空间里,纵然身旁是已然锈迹斑驳的生产机器,但当阳光透过侧面的高窗,应和空间里特殊的细小尘埃,形成柔和而又明烈的光束时,我们似乎能在耳畔响起忙碌地热火朝天的车间,机器的轰鸣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这个空间里再现。下一秒,安静回归,曾经见证生产辉煌的高大空间又以平静的状态等待我们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故事舞台。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上钢二厂是中国钢铁萌芽、发展、兴起、转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面对上海市老工业区城市更新,快速推进“互联网+”的新时代语境,宝地集团利用原宝钢集团拥有“互联网+”领域的产业优势、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主导发展“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互联网金融、智慧城市、数字新媒体、工业4.0 等核心产业。同时完善交通设施、生活休闲、商业娱乐、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改造后的老厂区将是杨浦国际化功能的重要载体,不仅是知识创新区的活力园区,还是城市开放空间的枢纽,被定位为杨浦乃至上海标杆性示范产业园。

  厂区从2015 年开始启动改造设计,彼时,厂区占地面积为17.3 万m2,内存保留建筑16.2 万m2,共计大小厂房及构筑物30 多栋。厂区内超过90% 的用地都被工业生产与工业仓储用房所占据,而绿化等公共开放空间用地面积极少。由于缺少公共绿化及开敞性公共设施,其开放性及公共性较弱,不利于土地利用的综合性及经济性。

  为统筹城市空间与厂区布局关系,协调开发商经济诉求与城市整体布局矛盾,促进产城融合,设计打开了原有封闭厂区空间组织——拆除厂区围墙,以开敞公共空间节点衔接城市与厂区公共属性较高的3 号楼前场,打造开放产业社区的积极姿态。

  总体规划原则是要充分尊重二钢老厂区工业风貌和建筑肌理。原始厂区内7 栋超长线材轧钢生产车间规则陈列,是整个厂区内实体空间主体。为延续厂区的工业历史记忆,我们最终选择保留这一独特工业生产图底。并有选择地保留历史厂房,挑选历史价值高、空间特色显著的2# 、17#EF 跨空间作为保留单体做加固改建,其他楼栋则是在基本保留原始建筑轮廓的前提下,重新建造。同时,为完善沿城市街道界面,通过对局部建筑的加建,修补片区肌理,营造城市完整步行界面。

  为激活厂区内开放性空间,通过绿色玻璃廊贯穿厂区,既分割部分过大体量建筑单体又组织串联起厂区的整体公共空间系统。实体建筑与虚化的玻璃空间彼此穿插,不仅突破原始工业生产厂房“千跨一面”的历史形象,带去新商务功能氛围,更使得室内外、公私空间彼此交融,从而推动园区交流、促进创意迸发。

  老厂房原始立面强调水平线条,以材料分割上下两段,上段瓦楞钢板受常年风雨侵蚀,已斑驳点点,但其如水波般的起伏表面与厂区内郁郁葱葱的爬山虎在风中摇曳生辉。在新立面改造中,特意挑选了直立锁边金属铝板,通过材料的自身特性,延续了原有的瓦楞钢板的特殊纹理,以更符合时代技艺的材料致敬曾今的厂区记忆。

  老厂区改造后的功能是复合性的,以“互联网+”商务办公为主,辅以竞技剧场、休闲餐饮等配套功能提升厂区综合经济效益。并依托原有线材生产车间超高空间,设置不一样标高的空间组合,满足多种活动功能的需求,并给后续进入的小业主留下更多富于创造新空间的可能。

  对于杨浦而言,产业格局重组符合产业演进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律,是在知识创新主导下的功能衍化。而“变身”中的宝地互联产业园,其改造战略是杨浦老工业区更新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改造后的宝地互联产业园对杨浦城区的意义是巨大的,成为连接活力厂区和公共服务社区的桥梁,也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这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从业者对城市发展向更好更高目标所作的努力。

  项目团队:袁静、定静、王高欣、刘双、于军峰、张伟伟、张琼芳、励思烨、徐平

  [1] 西尔维娅·贾梅塔,尚晋,译. 古建新衣——欧洲城市如何通过创新性建筑系统翻新实现改变[J]. 世界建筑, 2017(12).

  [2] 孙福全. 上海市杨浦区:从工业区向知识创新区的转变[J]. 中国科技论坛,2010(7).

  [3] 李冬生. 杨浦老工业区工业用地更新与调整 [J]. 规划设计,2006.(10):22.